[吃飯是自己的事情-重溫黃素娟老師之父母心課程第三堂心得]

吃飯是自己的事情-重溫黃素娟老師之父母心課程第三堂心得]

以下是小編心得,有些是課程重點摘要。

當孩子的邊緣系統啟動,而大人有情緒之時,再幫孩子之前,大人要先幫助自己穩定情緒,大人情緒穩定,小孩情緒才會穩定。這是我們上這一系列的課程最重要的事情。
藉由家長的問題,來了解小孩背後情緒的原因,也了解家長本身的情緒來源,再來幫助家長翻轉看待事情的角度。

大人有著較孩子成熟的大腦,我們要學習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要是什麼。
大人情緒的背後通常有著其他在意的事情和壓力,以及大人自己的需要,先要照顧大人自己的需要。

在蒙特梭利做法中,無論是0-3歲或是3-6歲,都強調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權力鬥爭、不是情緒拔河的時間或是場合,因此,吃飯的時間固定,吃飯時間結束後,食物就收起來,而吃飯的量也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大人的責任就是準備營養均衡的食物。在 0-3歲或是3-6歲 蒙特梭利教室中,會讓孩子自己夾自己要吃的量,吃完了還想吃再夾,而食慾偶爾會有好壞、飯量可以每餐不同,都是正常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的食慾會不好? 現在的孩子運動量不足,當前一餐吃的東西沒有消耗掉,而正餐中間又有零食等等很多可能,都會讓食慾變得不好。

素娟老師也曾經用過一些方法來增進孩子的食慾,例如把食物弄得很Kawaii,或是色彩繽紛等(像日本人真的很厲害,便當都做得超可愛),但不是用強迫的方式。當吃飯變成是權力拔河、被大人強迫餵食的場景時,這時候的內隱記憶若是負向的經驗,吃飯變成是有壓力的事,吃飯變成是大人的事,孩子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越小年齡的孩子,家長越會在意孩子的食量,大樹叔叔的書"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針對小小孩的吃的問題,有提供非常多的辦法與很好的意見,尤其如果從吃飯是大人的事情,要轉變成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的確需要一些轉換的做法,大樹叔叔書中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獨立章節,分成三大部分1. 小小孩的吃飯挑戰;2. 小小孩挑食怎麼辦;3. 遠離餵食戰爭:總量管制,提供很好的建議。如果還是有疑問,也可參加大樹叔叔的演講,親自詢問喔~

其實大人在意孩子的食量,有時候還來自於旁人的壓力,然而,孩子的發展除了後天之外,還有先天的因素造成,如果經過醫生判定並沒有特別的狀況,大人要回過頭來看自己在意甚麼? 不放心什麼? 而這些擔心真的會發生嗎? 發生後又真的是不好的嗎?

很多問題,素娟老師並不會給答案,而是給了我們很多不同思考的角度,讓我們用更廣的思維去看待親子關係。

此外,還有家長並不需要用超高的標準去看待家長先照顧好自己需要的行為,孩子或許並不會用超高標準看待家長的行為,但家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需要去想想,而老師一直提醒我們,我們是人不是神。

小編注意到營養過度、體重過重的議題,是一般國小學生的普遍現象,現況是孩子運動量不足,零食也容易取得,還有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等,都有可能造成,學齡前飲食習慣建立真的是非常重要。

‪#‎懷仁‬ ‪#‎父母心‬ ‪#‎黃素娟‬ ‪#‎管教‬ ‪#‎吃飯‬ ‪#‎啟心‬ ‪#‎蒙特梭利‬ ‪#‎實驗教育‬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