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的選擇與挑戰

By 創辦人 錢思敏

很榮幸2021/12/11受到台北市教育局「臺北市實驗教育前瞻展望論壇:多元教育選擇權的未來性」的邀請,針對「實驗教育的選擇與挑戰」為題,進行分享,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將當日論壇分享的內容,藉由文字補充來完整表達,給大家參考。


今天我想要從家長的觀點談選擇實驗教育需要注意到的三個重點,以及從辦學者角度來看,所面臨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2015年成立啟心,創辦初衷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建立一所實施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小學。當時很多人對於蒙特梭利小學的概念是延續蒙特梭利幼兒園,雖然有辦說明會,但是我們發現我們所執行的蒙特梭利教育和家長所想像的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混齡的教育中,不會只有老師教,孩子們也能夠相互請教和學習,也能夠從書本中學習,當初就有家長覺得不能理解「為什麼不是老師教?為什麼孩子向其他同學的學習?」

當初為了真正了解並確認蒙特梭利小學教育的執行方式,我們到訪美國西雅圖、舊金山附近的幾所蒙特梭利學校,吸取許多學校的經驗與做法,確認我們執行的做法,事實上,蒙特梭利小學教育本來就是打破過去原先「學生只能從老師授課、課本中學習的框架」,事實上,經過我們數年的運作,不但孩子學習的成效非常好,沒有學習的邊界,孩子學習到更多。

因此,就算即使同樣都是蒙特梭利的教育,但每個團體所奉行和執行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有其成立創立的宗旨和理念,家長必須要先能夠多多了解。

因此,第一點我要談的是有很多家長對實驗教育有著自己因為過去經驗的既定想像,所以除了家長要多了解之外,我們辦學者也需要盡力地說清楚,讓家長知道如果來啟心所選擇的實驗教育是什麼。我們啟心每年都要舉辦數次兩個小時以上的說明會來談啟心的辦學理念和做法,每次說明會開始,我們都會從「教育的目的」開始談,但我們覺得還不夠,所以,今年王宗輝校長也出版一本書《告訴你關於蒙特梭利小學50件事》來談啟心的蒙特梭利教育。

第二點,我想要談的是家長選擇實驗教育的理由或是動機

有些家長,包括我自己,對於一般學校的學習方式是不認同的,像是一致性的學習進度、有許多無謂的重複性抄寫、考試引導學習、排排坐的學習方式以及制式化課本的學習內容等等。

有次看到朋友孩子的小學課本,為了讓小學生理解很簡化的討論一個和經濟商業有關的議題,然後,課本後面的選擇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看到課本內容和真實世界情境脫節覺得很遺憾,但事實上,每個選項都也能解釋得過去。因為我的背景和工作與這些領域相關,看到這樣的內容,讓人很難接受,當下我只覺得,不想讓我的孩子接受這種單一制式的學習方式。這種不能認同一般小學的方式而想走實驗教育的家長比例佔大多數。

但其實有些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特質並不適合一般小學教育,有些家長甚至可能被學校老師或是幼兒園老師建議而考慮實驗教育。

家長選擇實驗教育的理由,影響了實驗教育是否能夠持續幫助到孩子,若只是把實驗教育當成孩子不適應的避風港,而不是真心認同,通常看到孩子好像可以適應一般小學教育,就會離開實驗教育,就如同菲律賓一所蒙特梭利小學校長和老師所說的:「有很多家長把蒙特梭利教育當成醫院,醫治好就會出院」。不過,就啟心來說,我們沒有特殊教育的相關資源,所以,沒辦法幫助到這樣的孩子。

第三點,當走到實驗教育,就是另一個開始。

所以我們想要提醒家長,選擇實驗教育前,必須要停下來多想一想,這也是我們每次說明會都會再三提醒家長的。我們不希望家長因為自己沒想清楚的原因而把孩子轉學。變動對孩子不是件好事,對啟心來說,也不希望孩子變動影響教室的穩定性。

父母是否都有同樣想法?家中長輩親戚的想法重不重要?是不是很在意外界的眼光?是不是會很介意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如果孩子在實驗教育沒有月考、期中和期末成績考試分數會不會在意?(在啟心,我們是沒有考試的)問問自己期待孩子的教育是要什麼?

家長有時候真的會搞不清楚自己的想法,也不想要和別人不一樣,覺得一般小學也沒有不好,對於是否選擇實驗教育會有很多遲疑,所以到一般小學就讀。接著常常會有到一般小學就讀的家長來信問說,覺得很遺憾沒有加入啟心,一般小學學的速度太慢,或是覺得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被磨損了,當家長搞懂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最後,我想談一下「實驗教育的挑戰」或是教育的挑戰

世界銀行(2016)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將員工能力分成四種,在這四種能力當中,未來雇主對於員工「社會情感」 (socio-emotional) (占 50.8%)及「高階認知」(higher-order cognitive)(占 29.7%) 技能之要求,遠遠高於「技術性」(technical)(占 12.7%)或「基本認知」(basic cognitive)(占 6.8%)技能。

社會情感(占 50.8%):係指幫助員工了解自己,學習與他人相處,以及解決重要的社會問題與衝突管理能力。

高階認知(占 29.7%) 係指思考議題解決的能力,包含大環境現況趨勢解讀,從事創意發想,創新創業等創業家精神。

技術性(占 12.7%) 係指勝任某項工作的專業知識、技術,以及工具操作。

基本認知(basic cognitive)係對議題的解讀分析能力。

簡單來說,目前教育將重點放在「技術性」的12.7%,而對專業知識、技術、工具操作等能力已經轉向更強調「多元智能」,但現在的教育應對於「社會情感、高階認知的能力」卻仍看不出有什麼方法。

近幾年,我有機會拜訪許多大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或是總經理、副總級的高階主管,他們都口徑一致地談到「學用落差」、「產學落差」,強調員工進到公司必須要重新訓練。這讓我想到,即使從高中、大學,從一般制度的架構下學習,花了絕大多數的時間,用力地投入「技術性」能力,這樣的教育卻仍然不能滿足企業需求。

面對著未來的世界,想想我們實驗教育能做些什麼,是不是先把孩子「社會情感」、「高階認知能力」提升起來呢?我們啟心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強項、未來能找到自己的終身職志(也就是王宗輝校長常說的宇宙任務)、成為想要的自己」,因此,我們啟心幫助孩子發展自己之餘,也幫孩子發展「社會情感」和「高階認知」的能力,未來在社會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我們啟心一直努力致力的方向,與大家分享。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