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談小學生理財

過年很適合跟孩子談理財,當孩子手上有好多壓歲錢時,讓孩子知道這些錢的意義和可以怎麼用,是一個帶孩子認識錢的開始。

這裡的理財不是真的去談股票、基金,而是去談作為理財的基礎,對錢的價值感受。什麼叫做「便宜」,什麼叫做「貴」,物品的「價值」是什麼?

多數父母會把孩子的壓歲錢全部存起來,作為教育基金,而孩子雖然收到了壓歲錢,卻沒有看到錢,紅包就被父母收起來,關於紅包內的錢也只知道被父母存起來了。

但其實當孩子上小學之後,讓孩子學習一些關於「錢」的知識,同時,也運用孩子已經學會的工具,讓孩子把現實生活中的「錢」和學習到的「加法、減法」連結起來,孩子的學習會更有感。

學習不是跟生活切割的,學習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

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少錢,是一件好事,但可以怎麼做呢?

趁著孩子年初拿到壓歲錢,可以給孩子一個小的記帳本,讓孩子紀錄自己有多少錢。

在啟心小一下學期的孩子,陸續開始學習不用注音,直接寫國字的階段,因此,帶孩子去書局讓他選擇一個小的記帳本,讓孩子知道從今年開始可以把得到的壓歲錢金額自己一筆一筆的記錄到記帳本中,並且做一個加總,讓孩子知道自己得到的壓歲錢有多少。

(可順便跟孩子介紹「壓歲錢」意義:壓歲錢原本是具有壓制邪祟的意思,也就是用紅包裝銅錢來避邪之用,而現在則是壓歲錢是祝福孩子可以平平安安過一年)


關於壓歲錢是否要存到銀行,或交給父母作為教育基金,或者是可以留做孩子的零用錢,這三者的比例要如何分配,可以跟孩子有些討論,也需要考慮家庭經濟的狀況。

若要存到銀行,可以帶孩子一起去,讓孩子看到填寫存單、存錢的過程,也可以跟孩子介紹存摺,以及甚麼叫做利息。有空也可以談談銀行如何作為中間者,如何賺錢。

若作為教育基金,讓孩子知道壓歲錢會怎麼使用在學費、營養午餐或是一些學雜費。

若作為零用錢,可以要求當孩子決定要使用壓歲錢而來的零用錢時,需要讓父母知道使用途徑並且有些討論。

讓孩子對自己的零用錢有支配權,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在生活中使用錢。


家庭傳遞對錢的態度其實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吸收性心智也會發生在生活當中)。零用錢的討論也跟家庭平常對錢的態度、對物品(例如玩具)的購買有關。從孩子學齡前開始要求買各種喜歡的玩具開始,家長其實就不斷的傳遞一些價值觀,家庭活動的言談中,孩子也會意識到什麼服務或是什麼東西的價格,而家長對這個價格的感受是什麼,而孩子甚至可能願意採取一些行動。

舉例來說,孩子就曾經聽到大人交談聊到保養汽車的價錢,覺得很貴之後,而自願說要幫大人來負擔一些保養汽車的費用。孩子有注意到家庭的需要,而且覺得自己也能夠協助支出的那份心意,非常令人感動。

建立孩子對於金錢價值的感受,除了跟孩子談買與不買的「需要」或「想要」議題之外,在拒絕孩子買什麼物品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知道「這個東西太貴,不是家庭可以負擔得起」或是「這個東西請用自己的錢買」。

一是「太貴」,是現實面,可以讓孩子了解使用金錢的界限在哪裡;二是有些物品不是「需要」的,而是孩子自己「想要」的,甚至是同款物品,家裡已經有很多了,孩子若還想要買,必須要用自己的錢買。有些孩子知道要用自己的錢買了之後,也許就會退縮不買,覺得這個物品沒有用自己錢買的價值;有些孩子即使是用自己的錢還是想買,但或許會覺得需要去找賣得最便宜的地方買。

家長有時候會看不下去,覺得孩子不該用零用錢買他想買的東西,或許覺得那是亂花錢,而極力勸阻或制止,不過,有時候讓孩子體認到自己花的錢沒有價值(例如買一個玩具,一下子就不想玩了;或者一個玩具很貴,一下子就把存了好久的零用錢用掉了,然後,又看到更想買的玩具時,卻沒有錢了,當然這時候家長要忍住不能給孩子錢…) 孩子從花錢犯錯中得到的經驗和體悟,可以幫助孩子在下一次做選擇是否要買時更為謹慎。

當孩子決定要買什麼物品時,要請他自己帶錢,如果一時忘記帶,而要跟大人借,孩子也會要記得還。記得有次去日本旅遊,大班的孩子想要買一個百元店的玩具,孩子一來沒有日幣,二來台幣也沒有帶著,便說要向大人借,簡單的說明了匯率的差異之後,孩子知道了匯率轉換的意義,同時,也知道要還的台幣金額,回來之後,便還了台幣。這樣匯率概念其實一直在孩子心裡,有一天聽到廣播裡談到台幣對美金升值的消息,孩子便說:「那我們趁低價時多買一點,等變高的時候再賣掉,就可以賺錢了耶!」

零用錢的保管也是一個可以一併談的議題,這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負責。讓孩子選擇一個錢包,把錢放好,讓孩子學習自己保管錢。從讓孩子管理壓歲錢開始,孩子常常會去看看在錢包裡的錢,把錢拿出來數一數,確認與記帳本的金額是否相符,但曾經有一次突然發現錢少了兩千元,怎麼找也找不到錢,不確定是拿出來的時候忘記記帳,還是算錯了,放到別的地方對這個孩子來說是不太可能的。總之,孩子感到非常傷心,從此以後,錢包內放錢和記帳本,並藏在一個固定安全的位置,保管得非常好。

和孩子一起想怎麼樣可以賺錢。協助做家事是身為家中一份子的責任,不應該成為零用錢的來源。但若孩子做了額外的事,可以成為零用錢的來源,而做什麼事情可作為零用錢的來源,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曾經請孩子寫一張春聯,孩子反應很快說:「一張20元,第二張半價」。孩子可以靠自己的能力來賺取金錢,是很好的經驗,除了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建立自信之外,同時,他們也會知道賺錢不易。

有媽媽問:「如果平常沒有什麼花費,也沒有記帳的需要,那是否可以將營養午餐的費用交給他們,讓他們有練習記帳的機會?」,至少每個月可以記帳一次,這樣也沒有不好,可以讓孩子知道平常固定的花費是多少,此外,像是文具、書籍等購買時,也可以讓孩子知道金額,並且記錄下來,讓孩子建立收入和花費金額的連結,看看記帳本可以對金錢的價值更有感。

國中的孩子有能力可以做更多事。有次請國中的孩子代表跟長輩參加宗親會,出席者可以領到一份出席費;此外,請國中的孩子架設網站,也有給一點網站設定費。這些都是額外的付出,可以給國中孩子一些費用。

壓歲錢如何回饋社會。孩子的壓歲錢雖然如前所述可分成三等分來規劃,但是如果家中經濟許可,也可以談談第四等分的規劃:如何回饋社會。記得比爾.蓋茲是這樣教出來的:成功的關鍵,就在人格的養成!這本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比爾.蓋茲的爸爸,傳達他如何行善,以及行善的重要。行善也可以是很小額的捐款,一些便利商店都有在收零錢的捐款,此外,家中不用的物品也可以捐贈。讓孩子看到這個過程,跟孩子說明為什麼這麼做,讓孩子有機會去觀察、去想想自己的生活和其他孩子生活的不同。


小學孩子的金錢觀、價值觀,是一個不能不關注的議題,影響著未來

尼特族、啃老族、繭居族的出現。不少專家都觀察到一個現象,現在年輕人覺得「有舒服的方式可以生活,為什麼要費力呢?」許多年輕人也認為自己的物欲不高,去打工、做Ubereats賺得錢就夠用了;甚至覺得不需要工作,住家裡,靠爸媽供應三餐就好,花費也不多,為什麼要做這麼辛苦呢?有些孩子甚至從青春期開始,就算計著父母的財產,可以怎麼用;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看著一直在家沒工作的媽媽說:「妳不也是在家沒工作嗎?」看著媽媽在家,卻不知道媽媽的辛苦,覺得自己為什麼不可以用同樣的模式過生活。

在教孩子理財之前,應先讓孩子建立需要努力付出才有所獲的概念,而這件事可以從小學開始建立。

讓孩子心理預作準備。青少年的諮商專家都會提醒家長,問問孩子:「你要我養你到幾歲?」把具體的時間點談一談。國中的孩子說:「到大學吧,生活費可以自己賺!」。這樣可以讓孩子想想,到大學還有幾年,而這中間要如何努力。讓孩子對未來的生活先有所想像,孩子也才會知道自己需要付出什麼努力,建立養活自己的方式。

想要更了解蒙特梭利小學教育嗎?您可以這樣做:
1.可參加每年舉辦兩次的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說明會
2.可購買 《告訴你關於蒙特梭利小學50件事》一書閱讀。
3.可瀏覽啟心網站或按讚關注啟心臉書粉絲專頁

4.可參加2021/5/22或2021/7/24啟心舉辦「6-12歲兒童發展特質與家庭教養」講座,
5/22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Sy2nP383rnWeWfNDA
7/24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E5iyjcpcbUrx67LB7

為了讓家長與王宗輝校長有更多的交流,現在只要購買 《告訴你關於蒙特梭利小學50件事》,就可以得到王宗輝校長在2021/5/22或2021/7/24舉辦6-12歲「兒童發展特質與家庭教養」講座入場券一張,價值500元

詳情請參閱書中說明。《告訴你關於蒙特梭利小學50件事》博客來購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465?sloc=main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