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於孩子情緒的重視, 應該是從孩子一出生開始。
因為嬰兒無法說話,只好用哭的方式表達,無論是肚子餓、身體哪裡不舒服,只能用哭的,但是隨著孩子身體動作能力變強,而且會說話,慢慢能夠表達的時候,這種「以哭表達」或是「用動作表達」身體或情緒狀況變少,從三歲之後,就是一個慢慢學習基本表達的階段。在此之前,孩子一有反應,家長有需要立刻給予回應,但在此之後,讓孩子知道「等一下」是什麼,讓孩子學習「等待」。
急迫地想要什麼,卻無法得到,也會產生情緒,「等待」時的傷心、生氣、不舒服等各種心情也需要慢慢消化,我們會與孩子溝通為什麼需要等待,可以如何轉化等待的情緒,可以做一些什麼,到最後,孩子可以學會如何調適心情,就能夠接受等待。
為了讓孩子學會等待,蒙特梭利教室中,教具都只有一份,除了孩子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會時常經驗到「等待」,像是,午餐後洗碗需要排隊等待,開班會的發言也需要等待等,當然,這些等待也涉及到禮儀、尊重等品格的教養。
因此,家長對孩子反應的「一呼百諾」,應該要隨著孩子年齡成長而調整。
孩子一叫「媽媽」,有時候,甚至無須言語,一個眼神,媽媽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馬上就雙手奉上孩子需要的東西,特別是學齡前的兒童。有時候會聽到家長抱怨,孩子不太說話,或是表達不清,的確是的,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用語言表達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為什麼需要說話呢?這樣的孩子進到團體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因為老師不會用家長對待他的方式對待他,同學也不會用家長對待他的方式對待他,因此,也有些孩子會因為這樣產生很大的情緒反應。
為了孩子著想,家長可以試著請孩子用說的表達需要,這需要時間練習,家長、老師和孩子一起努力,一定會成長。
再者,家長對孩子有情緒時的反應,也深深切切的影響到孩子情緒的表達。當孩子哭的時候,家長是打孩子,叫孩子「不准哭」(完全否定孩子的情緒),或是反應非常大、戲劇性、非常呵護的問說「怎麼了?」(誇大反應孩子的情緒),這兩種極端,或許都不是最好的做法。對於學齡前年紀小的孩子,或許就是同理孩子因為什麼原因所以覺得傷心難過,問問他需不需要陪或是安慰,到了小學階段,很多孩子都能夠消化自己的情緒,也不需要大人安慰了。
除了哭之外,孩子的情緒反應有可能是暴怒、生氣或打人,罵人的狀況比較不常見,因為通常要學會罵人的表達,語言能力要到一定程度,或常常可以看到罵人的場景才會學會。學齡前、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發生動手的狀況,但家長當下的反應應該是要立刻控制孩子的手,抓住孩子的手,不要讓他打到人,甚至有時候孩子還會踢,這也要控制住,孩子可以生氣有情緒,但不可以動手,立下這樣的界線,家長持續堅持幾次之後,孩子就能夠學會不動手。
最後,家長自己有情緒時的表達,也會影響孩子,家長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家長怎麼做,孩子通常也會怎麼做。家長有情緒時,是哭、暴怒、罵人還是摔東西?孩子真的都會看在眼裡,因為這也是他學到的表達情緒的方式。
想要更了解我們嗎?
歡迎購買王宗輝老師所著「告訴你關於蒙特梭利小學50件事」